臨床研究和動物模型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中腸道微生物群從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轉變為厚壁菌門(Firmicutes)。 接種厚壁菌門(Firmicutes)的特定病原小鼠通過調節肝臟脂質代謝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惡化。 想了解更多??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470288 校稿 WeiHsiang Lee 小編 Lance Chen
腸道微生物組α多樣性的耗盡與宿主分子表型有何關係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發現,40種血漿代謝物(40種微生物來源中的13種)可以解釋45%的α-多樣性變異。 想了解更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233-9 校稿 WeiHsiang Lee 小編 Lance Chen
解釋短鏈脂肪酸(SCFA)作為腸道健康標誌物所遇到的一些挑戰。 95%的SCFA被結腸吸收,因此糞便中剩餘的量是SCFA生產(例如:纖維攝入)和吸收(例如:運輸時間)共同造成的一種動態標誌。 想了解更多?? https://t.co/cysR5yXCSM?amp=1 校稿 WeiHsiang Lee 小編 Lance Chen
相同及不同物種之間微生物相的組成和功能的歧異,其來源尚未完全被了解。雖然遺傳背景和飲食被認為是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的主要因素,但遺傳學與環境因素在驅動靈長類動物腸道微生物相變異的作用仍不清楚。 一個新的研究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美國)的Andres Gomez博士,和他的同事探討了關於腸道微生物組合物,跨越9個不同的靈長類物種和4組人類群體暴露於不同的生活模式的因素。 想了解更多?? https://t.co/pKE1PPkh3p 校稿 WeiHsiang Lee 小編 Lance Chen
許多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相與自閉症行為之間有相關性。 一項針對18例的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2年期追蹤研究,顯示出通過腸道微生物轉移治療對自閉症症狀的改善是有益的。 想了解更多?? https://t.co/kqGlJFQdOf?amp=1 校稿 WeiHsiang Lee 小編 Lance Chen